1) 智能采集
对现场植保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化远程采集,并通过互联网、移动网络(GPRS、3G、4G等)传输到平台软件中进行存储,为后续的处理、分析做好基础。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2) 自动处理
可自动对现场数据进行采集,也可以定时采集,并且对部分关键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和分析,可自动采集、存储,同时对不同的耕保信息进行分类并自动计数。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3) 在线查看
通过在线视频技术,实现现场的情况在线查看,实现现场情况拍照保存,方便后续进行历史数据分析。提供远程指挥调度能力,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4) 智能统计
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统一处理,通过数据合并的手段实现综合分析。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5) 自动管理
对管理人员的工作区域范围,需要管理的设备进行配置后,可以让管理人员方便的对相关设备的工作状态和在线状态进行查看,降低整个系统的维护和管理难度。降低维护成本,提升系统价值。
各监测站点实时墒情数据、实时气象数据、环境信息显示,实时把握监测站点环境情况。
根据省、市、县、镇、站点的位置信息,来显示实时获取的站点气象设备、土壤墒情设备的采集数据。
每条数据都有相应专题图。
土壤水分、温度和气象数据显示数据曲线。
数据一览
数据填报后可在数据一览内查看所有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气象和种植数据数据信息。
数据填报
根据土壤墒情监测站点基本情况调查表要求,在线填写包括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气象和种植数据,新增后可在数据一览里查看全部信息。
1、纵向分析
单站点多参数分析不同时间段的数值变化对比情况,可按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展示图表曲线。
横向分析
多站点多参数分析相同时间段内的数值变化对比情况,同样可按最小值、最大值或平均值展示图表曲线。
单站点单参数在同比和环比时的数据对比分析。同比排除季节因素,同比的变化反映该参数的长期表现,表现和历史同期相比参数值的发展情况。环比可以更直观的表明阶段性的变化,但会受季节性影响,环比更及时的反映该参数的短期趋势,表现为逐期的发展速度。
按照耕地利用类型确定评价等级标准,根据土壤水分、作物表象、生产状况等因素综合评价墒情等级。利用GIS地图展示区域内多种作物各生长期受旱情况。综合评价选取区域内种植面积前3位的农作物作为代表性农作物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为:
1、代表性作物的墒情评价指标为同一受旱墒情等级时,作物综合受旱程度为该等级。
2、代表性作物中有2种作物墒情评价指标为同一受旱墒情等级时,并且种植面积大于所选取代表性农作物面积的二分之一时,作物综合受旱程度为该2种作物的受旱墒情等级。
3、代表性作物中有1种种植面积大于所选取代表农作物面积的二分之一时,作物综合受旱程度为该作物受旱墒情等级。
一.传感器采集实时数据,以列表和图表形式展现,包括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气象数据、种植数据和专题图。其中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是指土壤 20cm/40cm/60cm/80cm/其它土层的数据,气象数据是指空气温湿度、相对湿度、总辐射、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气压,种植数据是指干土层厚度、阶段无降水天数、阶段有降水天数、阶段降水总量、阶段灌水次数、灌水量、作物名称、作物生育期、作物表象、面积比例、墒情评价和生产指导建议,专题图是指ArcGIS根据实时数据生成的图像。
二.包括数据填报和历史数据,数据填报提供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湿度、气象数据和种植数据的填报功能。历史数据展示所有历史采集到的土壤含水坐标量和土壤湿度、气象数据和种植数据。
三.对各个监测点进行集中管理,包括监测点编号、名称、所在乡镇等信息。对监测点进行管理可在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连续的观察监测点土壤的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对土壤有机质、PH、微量元素、地力等级等指标的变化进行充分的分析。
相关产品
RELATED PRODUCTS